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亲子活动家风的题目 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亲子活动家风的题目 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亲子国学教育对家风家教的作用大吗?
作用非常大,原因如下:
1、国学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的精华,凝练了几千年,历代先祖的精华,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。
2、国学精华里面很多家教精华,体现在家训和家族传承里面,这是我国文化的精髓,也是世界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。
3、家教的精髓和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亲子教育,所谓言传身教,其中身教就是亲子教育精华。
谢邀!经过三十年的探索,我发现国学(特别是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等)最大的特点是:以实践为基础,然后结合自然的性质特点得出结论。就以《易经》为例:该经首先通过真实的人和事,然后结合相应的自然现象,进行推敲对比,最后才得出可靠的科学结论。千百年来,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准确地破解经书的秘密,其关键就在于我们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。没有实践无论谁都难以进入其核心。对国学的探索,根据我了解的探索途径有:1,通过打坐念经,2,通过读书学习。其实,打坐只是对肉身修炼,虽然有一点精神效果(即可以实现无为或放下),但很难实现再超越。为什么?因为方法过于单纯或懒惰,根本没有达到‘’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……‘’的效果。再说读书学习。有很多学者,在学习国学时,他们都喜欢把国学著作都背下来,然后像复读机一样进行讲解。其实这不是他们的错,错就错在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和对这种方法已经习惯成自然。所以改不了,所以没有办法突破(即无法实现放下或无为)。综合而论,其根本原因就在于,没有掌握学习国学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。也就是说,只有掌握学习国学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,才能超越前人实现全面创新。所以说不管何种教育,首先要掌握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。
国学里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亲子关系,国学依据宗法制度制定家族规矩,每家都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。
为什么服服帖帖?因为不服不行,有官法在那管着呢,忤逆顶嘴不孝已经不是自己家的事,而是国法难容,带多重的枷锁、打多少板子、蹲多少天班房都有明文规定。
那里也不时兴北漂、深漂,想生存必须有宗法家族罩着,只有在族群里才能正常生活,自绝于家庭的也必被族人抛弃,也就是很难村里、乡里生活下去了。
从这个角度上看,古代的好家风并不只是教育的结果,主要还是制度和经济的胁迫。如果只靠说的,你有一个道理,孩子可能有十个道理在那等着,因此对于不懂世事的孩子来说,强制力比苦口婆心重要得多,也有效得多。
有人说一个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,那么家长就是家庭的灵魂,家风如何取决于这个家长如何。而这个家长是什么样子,很可能在他或她的幼小时期已经注定,修正完善的过程是艰苦和漫长的,在积极身上的人身上叫做休养,在相反一些人身上叫做退步,它们都有着强大的惯性力量,在成年后很难改变。
非常有必要。国学是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,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明源源,长久以来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。而且确实对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。
国学当中蕴含的急公好义、与人为善、尊老孝道、扶贫助弱、自强不息、坚毅志勇、进去担当、虚怀若谷、志存高远等精神,无不体现着人类的美好品德要求。让青少年浸润在这些精神当中成长,对于从小塑造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良好性格,健康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才有巨大帮助。从我个人从身边的亲人观察的情况为例,我一个亲人的小孩高中毕业后考至香港读大学,后美国留学,一共8年,至博士毕业,另一个国内一流大学博士毕业。留美博士由于长期在美国生活学习,很多理念与国内博士截然不同,甚至相左,这当然也无可厚非。但其中有几点很难让人接受,比如一些非常重大的决定如就业、婚姻等不远和父母商量,认为这是非常私人的事,不顾及把孩子的事看得比天大中国父母的感受,又比如对谦虚、孝道等不屑一顾等等。而国内毕业的那个孩子在父母和亲朋眼中就觉得这方面好得多。毕竟在中国生活,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巨大,在社会生活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的标准看待、评价人,按传统的方式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。
现在国学教育已纳入学校课堂,但这还远远不够,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共同努力。但同时还要注意一个留其精华,去其糟粕的问题,不能把历史中的垃圾当宝贝,毒害孩子毒害社会。
谢邀,我个人觉得,家风家教源于孩子生活的原生家庭的影响,而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起到作用。例如:孩子生活的原生环境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家风家教。那么就从自身做起。
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经常给我讲这样一故事:从前有一人家,好不容易给儿子娶了媳妇,可媳妇很厉害,经常性的对两位老人不孝顺,尖酸刻薄。老人因为手脚不利索经常把碗弄地上摔碎。儿媳妇就用狗盆子让俩老人吃饭。时间慢慢过去,儿媳妇的孩子也随着长大。有一天孩子那个木头在瞎鼓捣。被儿媳妇看到了便问道“儿子你在干啥,弄伤手了咋办?”他儿子说“我在弄个碗,等你老了给你用。”此时的儿媳妇浑身无力僵在那里。故事里的小孩因为被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因此啊!父母才好孩子最好的老师,因为言传身教,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。
怎么做家训合适?
林瀚明成化二年进士,明正德年间任南京吏部尚书,为留京四君子之一。2000年,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部《诫子弟书》,其中刊载了林瀚的《诫子弟》诗:
“何事纷争一角墙,让他几尺也无妨。
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在林瀚明弥留之际,子孙问他有什么遗言,林瀚明说:“学吃亏而已。”这是林瀚留给后代子孙的一笔不竭的宝贵精神财产,有此遗训,家门鼎盛,林氏三代出了五个尚书。
拿傅雷家书、***家书、曾国藩家书、洛克菲洛家书做合适,这些家书是古今中外的名篇,这些家书的作者都以爱、真诚、感动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及家族,看这里面任何一本家书比读100本励志的书籍都强!大家可以细细品味里面的家书!
家训,又称家令、家法、家约、家规、家戒、庭训等。历史上,***贵族、大家旺族、名人之家,多有内涵丰富的家训流芳百世。比如刘邦的《手敕太子》、东方朔的《诫子》、诸葛亮的《诫子》、颜之推的《颜氏家训》、司马光的《训俭示康》、朱熹的《朱子家训》、曾国藩的《致纪鸿书》等,有的在家训中概括了社会的本质,有的是经验之谈,有的是切身体会,有的是对家人儿女的谆谆告诫,有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治家之法,有的是训诫子弟立身处世的规则,有的是希望,规矩要求,总之这些无以数计的家训,语言恳切,真情感人,内涵丰富,形成了种家训文化。
怎样写合适的家训呢?纵观历代家训,不同家庭背景,家庭发展的不同时期,不同人物的家训,内容不同,角度不同,侧重点不同,语气不同,家训方式不同,但总之来看,都有告诚勉励的意思,蕴含的强制性、约束性、训诫性是显而易见的。处于不同地位,不同层次的家庭,家训的着眼点,看问题的高度角度,立场观点,人生目标,要求是不同的。不管那种家训,现在要拟一个比较合适的家训,要侧重以下内容。
一、修身的内容,即努力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。过去的家训,注重这方面的内容,说明中华民族历来注意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,优良的品德是立身之本。修身是漫长的过程,修身需要艰苦努力,要有恒心,要树立远大的志向。我们今天作家训,我以为,修身立志,应列为之首,教人如何做人。
二、治家。家国一理,能治家,才有可能治国,不能治家,则万万不能治国。治家是立身之始,是对个人才干的锻炼和检验。如何勤俭持家,如何处理亲邻关系、家庭内部关系,尊老爱幼,勤奋学习,爱好读书,立身处世,做到谦虚谨慎,忍让宽容,勇于上进自等。这些都可以作为治家的内容,教人如何做事。
三、自食其力,报效祖国,做对社会有用的人。要慎重选择职业,掌握履行职责的能力,自食其力,感恩父母,感恩祖国,讲公德,守法纪,不自私自利,助人为乐,把个人的奋斗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。把国家的安定繁荣与个人生活的美好幸福结合起来。
在具体写法上,应做到文字简洁通俗,感情真挚,要求明确,真正能起到对家庭成员的规劝训诫勉励约束作用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亲子活动家风的题目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亲子活动家风的题目 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