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红色亲子活动独轮车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红色亲子活动独轮车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如果建乡村博物馆,哪些东西必须收藏?
记得前年上山东一个地方去旅游。路过一个乡村的民俗博物馆。里面陈列的好些农具都是老一辈农村人艰苦创业的见证。看见那些曾经非常熟悉的物件,心里感到非常亲切。如今,它们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,静静的躺在博物馆里。供人们欣赏,评论。对物思昨,令人感慨万千。
如果我们这里真的能建乡村博物馆的话。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放进里面。因为它们曾经是农民们生存的动力,浸透着他们创造的智慧。
比如有保存完好的木犁子,播种的木楼。木把锄,镰刀。磨刀石。耙子,牲口身上的全套配具。独轮车。可以说,有了这些配套,农民们才能在土地上大展拳脚,一步一步实现了温饱。
纺花车,织布机,煤油灯,小软凳,蒲团。有了这些工具,妇女们日夜操劳,纺花织布。大人和小孩一年四季才有了穿的衣服,再也不会大冬天受冻。
农村人过去手工缝制的对襟棉袄,大腰棉裤,小孩的”爬蚱皮”棉裤,对襟小马褂。虎头小棉靴,芦苇拧的草鞋,做鞋的鞋样子,刺绣的圆形竹撑,等等,估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。
比如:煤油灯,马蹄灯,铁桶手电,烟台锅,旱烟袋,洛馍的凹子,五升斗。石磨,对对(给小麦等谷物脱皮的石器),辗场的石烙子。衲鞋的锥子等等太多了。
我们从农村走出来的人,农耕文化虽然已经远去,但在心头无法忘却。近期回到老家,在柴房里,居然看见了这些农具,拍照,记录,给点文字以纪念。如果有一座乡村博物馆,这些东西必须收藏。留给城市长大的人以及未来的人们看看,告诉他们那些光阴的故事......
1、耙锄——我认为应该是这么两个字。土话是这样叫的。用耙锄把土拉起来,手腕使劲抖动,把土里的草根梳理出来。
2、点梢——农村种麦子的时候,用柴草加牛粪干饼放一起,上面堆上土,然后点火烧制成干草灰,再拌上大粪,这样就制成了基肥,点梢就是用来装基肥的,前面的人在田地里点种,后面的人在点梢里抓一把基肥覆盖住***。
3、打杵叉、撑杵—名字和实际相符,农民的智慧。在山上砍树之后,需要肩膀扛回去。途中需要休息的时候,用这个工具撑住,靠在路边的树干上;或者左边肩膀扛树,打杵叉放在右边肩膀上翘住树干,这样可以把左肩膀的力量分担到右肩膀。没想到普通农民竟然把杠杆原理运用到了极致。
4、竹匾—用来晒一些稻谷,黄豆之类的农作物。比放在地上晾晒要好。通风透气,农产品容易被晒干。
5、耕犁—耕牛在前面,牛的脖子上套上一个额篼两侧用铁链与犁相连接,用它耕田耕地。最初的耕犁是木质的,后来改用铁质的了。
如果建乡村博物馆,哪些东西必须收藏?
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,很多原始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淡出人们的视野,正被新型农用具和生活用具替代和改变,这是历史的必然。如果建乡村博物馆,个人认为农耕用具、生活用具必须收藏(也可以按当地的竹编器具、木制器具、铁制器具和石制器具收藏)。
农具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工具,必须保存。不妨列举一二。
一、锄头
二、犁铧
三、搭斗
四、风簸
杭州萧山有什么好玩的?
萧山湘湖必须去,湘湖有个8000年遗址博物馆,值得一去,15年去过,很漂亮,个人觉得不比西湖差!
很漂亮的地方,大家真的值得去看看,虽然那地方不出名,如果步行的话估计要走一天才能转一圈。
中国萧山科技城里面有一个绿科秀园区很不错,它的前身是传化青少年教育基地。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,浙江省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,还是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。并在2016年选为G20官方指定参观***访点。
绿科秀这个园区以现代农业体验为特色。亲子互动活动做的很不错,我们孩子班级去年秋游亲子活动去的那里。我们先是参观了七个特色农业主题场馆,有热带水果馆,蔬菜馆还有一个创意农业馆都挺有科学意义的,讲解的老师讲的也很仔细。我们还体验了鱼菜共生课程,让孩子们了解到一种新型的复合式耕种方式。孩子们可以动手操作体验鱼菜共生系统的原理,受益匪浅。
中午体验了土灶做饭,孩子们和家长配合,虽然手忙脚乱,但却乐趣实足!
还有下午的亲子游戏也很好玩,推独轮车锻炼家长的平衡能力,很多家长把孩子都甩出车子,孩子们摔在软软的草地上,乐的前仰后合。
这个地方不但能让孩子学到很多农业知识,还可以增进亲子感情,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欢乐奔跑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红色亲子活动独轮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红色亲子活动独轮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