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凡凡儿童用品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凡凡儿童用品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如何反驳“中国应全面去工业化”的观点?
这种观点完全是被美国华尔街搞的经济理论洗了脑的结果。
上世纪80年代,美国华尔街的精英搞出了一个经济发展的U型理论,说是一个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环节,只有产品研发与市场销售是能够获取高利润的环节,制造业是不赚钱的。加上当时美国的工会运动此起彼伏,搞得工厂很难运作,因此放弃制造业是当时美国的潮流,就是所谓的去工业化,结果就是美国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或者转移到海外。
美国的现状,就是去工业化的结果,虽然可以通过第三产业发财,但是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的两极分化是无法补救的。
现在,美国发现了其中的问题,又开始吵吵着要制造业回流,要出钱让企业搬回美国,显然不搞去工业化了。
工业化是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,现在提中国去工业化,不是神经病?
如果不是无知那就是其心可诛。
答案就看今天的美国。他们从七十年代开始搞去工业化,大上服务业,金融业。其结果是剃除通胀因素后,今天美国工薪阶层的收入与七十年代持平。两代人都没有增加财富。
当然,美国企业界收入一直上升,因为他们把工业外包出去,自己还是老板。美国境内一部分高新科技还可以领先,但远远无法吸纳全国劳动力。
自从两百年前欧洲开始工业化进程,就一直存在着反工业化的潮流,以各种理由***工业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。最新的理由就是去工业化,意思是工业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,以后大家唱唱歌,炒炒股,享受生活就行了。何必让自己那么辛苦?
欧美都是在七十年代接受了这种思想,日本又持续了一段,现在也进入后工业化状态。整个社会充满“佛系”精神状态,年轻人吃喝玩乐,泡在二次元里面,没什么追求。整个社会不再提倡进取,学习,上进,科技专业入学率一直在下降。
在大中华地区,香港是去工业化的反面教材。当年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,靠的就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工业。最牛的时候,六百万人的香港相当于大陆三四个省的产值。到了八十年代,香港老板纷纷将工厂北迁,本地人玩起空手道,玩股票,炒楼花。香港***在2000年曾经想提升为“数码港”,建设高科技香港,无奈缺乏高科技人才,只有一大批律师和投行经理,这个***无疾而终。
从19***年到现在,香港人均GDP爬升百分之七十多。而大陆任何一个城市这段时间都能翻几倍。台湾地区还没有香港富,也搞去工业化,还学着德国人搞反核,结果就是从总产值相当于大陆十个省,锐减到第五六名。
当年欧美人提倡去工业化时,大陆象天津这样的城市还允许马车进城,迪拜还是小鱼村,其祖国阿联酋当时还有城墙,相比之下欧美工业技术水平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。但是今天我们到欧美国家,并不感觉有多发达,这都是去工业化的教训。
无工不富,工业化产生财富,其他手段只是分配财富。如果蛋糕本身只有那么大,无论怎么切都不会增加它的总体积。所以,中国一定不能模仿别人搞去工业化,而是要不断搞工业升级,把世界各国远远地甩到后面。
中国立足工业化,可以尽可能就业,以确保国计民生。如果全面去工业化,只是靠第三产业,恐怕要喝西北风。毕竟是地大物博,人口密集够庞大,区区服务业的容量,又能够担待多少?一般读书人瞎扯,为谁辛苦为啥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