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论述亲子活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论述亲子活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你们觉得中国式家长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?
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大多数还是目的性很强的,比如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可以考上好大学;你不能像某某一样不然以后像他那样等等。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和爱。
你好,我妈妈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😂😀
我妈妈是教师,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像在学校,管得非常严。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,妈妈对我们教育宗旨是好好学习,夸上大学。
我小时不爱学习,喜欢绘画,我妈不许我绘画,说:画那干啥,你能当画家吗?中国有几个画家?我说:我喜欢绘画,妈妈说:你喜欢顶屁用,😂😀没有遗传基因,还想学绘画?可笑,好好学文化课吧。由于我对文化课不感兴趣,学不进去,最终也没有考上大学。
我哥哥,对于我父母来说:那是接户口本的,男孩啊,溺爱为主流,除了学习,什么也不会,虽然考上大学,但情商低下,性格柔弱。遇到事都会说:我去问问我妈,妈你怎么想?妈这事怎么办?😂😀
我的妹妹,家中最小的孩子,聪明叛逆,因为聪明,我妈就用超前教育的方法,教她学这学那,生怕自己孩子落后。一次我妈拿来高年级的考题让她做,她说:我才读三年级,为何让我答五年级的题目,我妈说:早学早上大学呀,我妹说:早上大学就能年轻漂亮吗?不学,不学了,玩都不能玩,我都快学老了!😂😀
可笑的中国式教育,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。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,倡导父母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。
我是外星人笑看世界,喜欢的点个赞啊🤗
孩子的学习问题,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。当听到某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听课时,很多人就主动献计献策,有的建议给孩子换个老师或课程,有的让带去做检查,看孩子是否有多动症。
其实,孩子表现出来的“问题”,都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。正所谓“有果必有因”,只有家长自己细致地观察、认识、了解,才能真正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,从根本上帮助孩子。
孩子害怕做测评,到底在怕什么?
前一阵子,有一件事让我们感触颇深。
在LILY有一个小男孩,非常聪明伶俐,十分受家人宠爱。他的父母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孩子,他的姥姥也是,哪怕孩子只是做了件小事,都会脱口而出 “我的小外孙,怎么这么聪明呀!比同龄孩子强多了。”这看似鼓励的话语,实则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——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最好,都争第一,从而获取“聪明”的夸奖。
这个小男孩进入LILY后,开始害怕做测评,因为他担心成绩一旦不理想,他的家人会对他失望,会重新定义:“原来,我的孩子也就一般般,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。”
于是,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,这个孩子干脆就不好好看新课视频,做测评的时候瞎选。他的借口是:“我的测评成绩低,不是我不聪明,而是我没有好好看新课呀!”在他的眼中聪明占第一位,其余都不重要。那么他的思维模式就会是:不擅长的事,只要我不尝试,就不会暴露不足。
我想每个人都深有感触。从古至今,无论贫穷或者富有,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父母,都一样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,取得良好的成绩。只是有的人期盼更多,有的人期盼的不多。
中国式家长教育孩子问题上,有许多共性:
1、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
就算条件不好,也不能苦了孩子,都把最好的留给孩子。很少向孩子倒苦水,诉哀怨。所以有的时候教育孩子时,会有些指望和期望。
2、攀比式教育
或多或少我们都被比过,比过成绩、比过礼貌、比过孝顺、比过爱情、比过工作……
3、溺爱式教育
溺爱式教育让更多的孩子独立性差,找工作困难、结婚后啥也不会、啃老族越来越多。包办所有劳动。有的孩子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成问题。
虽然大家都认识到我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足,可是改正过来很难,实施起来更难。但已经有成长起来的孩子变成了父母,相信我们的家庭教育会越来越有理有据,越来越优化,家庭教育推动社会发展。
我觉得中国式的家教可以分为三种形态:
一、引领激发学习欲望,塑造“我要学”的家教模式。父母积极向上,工作态度认真,学习习惯良好,孩子从小就受到正能量的引领。这样家庭的孩子都有“我要学”的心理需求。他们学习时具有专注力,学习效率高出其他孩子几倍。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,不用去补习班。
二、课外全程陪伴,塑造“要我学”的家教模式。这部分家长对孩子有些不放心,觉得孩子学习行为和他们预想的有差别,他们心理设定了孩子该怎样做,所以***取了陪伴式的“要我学”做法。
三、严控严管塑造“逼着学”的家教模式。这类家长不注重自己的在学习方面树立榜样作用,甚至自己不求上进,不给孩子积极向上的示范;有的家长觉得自己挣钱养家,努力提高家庭的经济实力,自己很努力了。孩子也应该好好学习,所以恨铁不成钢,就形成了“逼我学”的家教模式。
家校共育该怎么写?
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。其实,写作家校共育并不是一个固定公式的事情,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. 家校共育的意义:在这一部分中,需要阐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,并具体论述在家庭和学校中各自起到的作用。
2. 家校共育的方式:家校共育的方式有很多种,比如家长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,老师们可以开展家长会等等。需要列举一些方式,并进行阐述和分析。
3. 家校共育中的挑战:家校共育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因地区和个体情况而异。需要分析这些挑战,比如家长与学校沟通不畅、教育理念不一致、家校交流缺乏等等,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4. 家校共育的实施:在这一部分中,需要阐述家校共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期望的成果,比如通过家访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、家长会增进家校合作、举办亲子活动等等,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,让其全面发展。
我们非常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对我们孩子的耐心教育。希望老师再接再励,对孩子多加鼓励,启发孩子的兴趣,潜力和奋斗精神,还希望老师多与我们,报告孩子的情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配合你们的教育工作。
推荐10本你看过的书,你会推荐哪些?
看过的书有限,偏爱文学经典,我推荐以下十本:
1.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除了对种族平等的宣扬和反思,我更看重书里对小孩子的教养过程,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常人看来过于活泼的小女孩,母亲早亡,单亲父亲每天下班给她和哥哥读报纸,教他们懂礼貌明事理,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。这就是早期的亲子阅读吧,太喜欢了,建议推广。续作《设立守望者》介绍了孩子们长大以后的事情,如果好奇可以看看,在我看来稍显平庸。
2.《小妇人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家的四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,宣扬女性意识的崛起,自立自强,独立平等。
3.《使女的故事》反乌托邦***,在男性极权的国家政体中,女性成为生育机器,读起来让人脊梁发冷。我们认为现在女性已经拥有了很多权利,但是作为“行走的***”的观念仍然在一些特定时刻出现,不要一味地反对女权,女权稍一松懈,我们可能就有回到裹小脚的时代去了。
4.世纪三部曲,《巨人的陨落》《世界的凛冬》《永恒的边缘》。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在书中一个个小人物的经历中展现出来,包括一战和二战,让我们看到在世界进程中,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的境遇与想通的抗争。
5.《人间失格》很多人看后感觉不适,我觉得还好,很多地方有共鸣,对人间的恶还是要有一定的认识。
6.《1984》反乌托邦代表作之一,“老大哥一直看着你”,有没有惊得一身冷汗?应该时刻警醒我们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。
7.《局外人》与现实生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,心理学上反映为与现实接触不良。其实每个人都稍微有一点自我需要独处。
8.《陆犯焉识》“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”的真实写照。严歌苓的书非常多,包括《***》《金陵十三钗》《小姨多鹤》《芳华》等,但我最爱的还是这本,看我颇有感触。
9.《平凡的世界》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努力生活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论述亲子活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论述亲子活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